西藏金属雕刻制品的规格不拘一式。有几立方厘米大小的小佛像,也有高达几层搂的大佛,比如扎什伦布寺供奉的强巴佛。制做大佛像用的金属一般都是打制成型的金属片。使用的金属包括黄铜、青铜、紫铜等,有时也用金、银材料。这些金属使用前要先将其熔化,铸成金属块。
熔化金属时,将金属原料倒入用一种黑色材料(藏语叫“非泥非石”。藏屋建造时,窗子四周就涂的这种材料)制成的特殊容器中(这种容器藏语有两个名称,一叫“廓若”,上叫“隆贡”)。将容器置于旺火之上,火力要恰到好处。将倒入的金属熔炼成均匀的金属液,并熔炼到该金属的本色变成青色时为止。在熔炼过程中还要往容器内投入少量的特殊白盐,这样可以缩短熔炼的时间,炼出的金属质量也比较好。金属熔炼后,任其自然冷却凝固,然后将凝固的金属铸块锻制成金属板。这道工序叫“初次锻制”。
在锻制金属铸块时,如果不再将其加热冷锻而成的话,效果当然比较好;但冷加工既费时又费力。一般都要将毛坯铸件重新加热再打制成板,这样就容易多了。加热时,将毛坯铸件烧至开始变色时为止,然后用一把长钳子把烧热的铸件夹住,用锻锤打成板状。假如加热时把毛坯烧得变红,锻打起来火星乱溅,容易出危险;锻打时还要均匀使劲,板面每个地方都要着锤。如果一两个地方锤打得过头了,其他的地方就会裂缝翻卷,那样也很危险。因此要一遍一遍地锤锻,每次把整个板面都均匀地锤一遍,这样便不会炸裂,避免出危险。
经过初次锻制的金属板才能作制圣器的材料,但金属板使用之前要用尖锤或方锤等将板面打得平滑光亮,使之质地细密。
大多数的金属雕像至少都有前后两部分组成。中间焊接在一起,并将焊口处仔细地磨光打平,以致从外面看不出焊口接缝处的痕迹。打制佛像的程序是从下向上,先由有经验的师傅在金属板上标出明确的尺寸并锤打成大致的形状。如果是较大的佛像,尺寸要先画在纸上,然后把画有尺寸的纸粘在金属板上。师傅打成雏形之后,再由助手或者徒弟仔细锤打成型,最后由师傅全面整修、锤光。
除金属佛像外,金属雕刻工艺品还有盛供水的碗、装饰华丽的酥油灯、茶壶、男女适用的各种装饰品。
制造金属工艺品所用的一个重要工具是木砧。木砧由两条粗木搭在一起,中间用一根小木条钉住作为支架。这三根木条正好组成一个扁平的英文字母A。在三根本条中间的小三角处插入一根长约1.5米,有男人手腕那么粗的金属棒。这样,金属棒的一头和另外两根木条的顶端正好构成一个三角架;同时,金属棒的另一端通过三角架的中孔凸出来作为砧铁,在凸出的砧铁上放上各种规格的圆形模具。金属板便在这种模具上打制。
雕刻工艺
金属雕刻最重要的工艺是“刻”。开始雕刻时,首先是画出所要雕塑的装饰图案。假如被雕刻的金属是银或铜,那么就要在工件的表面涂上一层黄丹颜料。然后再用炭棒或铅笔把图案画在涂了黄丹的工件表面上。然而,如果被雕刻的金属是金或者是青铜,就要往上面涂与金和青铜固有色不同的对比色,如涂白色或黑色。这样才能使得图案明显地呈现出来。
近来盛行的作法是:直接把工件浸泡在“电水”(一种类似于稀硫酸的溶液,藏语称“落曲”,直译即“电水”)中,取出后反复擦洗,然后用炭棒或铅笔直接在洗净的工件表面画上图案。
下一步的工作是把已经雕刻成形的工艺品各部件(如工艺品较小,可以是整件)用胶粘在一个木制基座上。这个木座藏语叫“白薪”,所用的胶叫“拉白”。
有两种“拉白”胶。其制法如下:
种“拉白”是直接从针叶类乔木的树皮破露后受到阳光的暴晒而形成的树胶团中提取的。提取后再往树胶中掺入一些酥油类油脂和其他动物脂肪油使其润滑而便于取用;第二种“拉白”是用白芸香,一种芬芳的树脂制成。制取时先把白芸香研成粉未,过筛,往里面掺上芥未油,直至掺油的芸香粉成为面团状时为止。然后把芸香粉团放到火盆上加热,并不停地搅拌。这样,白芸香粉团便熔化成均匀稠粘的胶液了。质量的胶泥,其粘度是白芸香的一半,也可以把胶泥研成粉未过筛后掺上胶状物质作为“拉白”使用。
??? 胶在涂上木座之前要预先加热,待金属工件从木座上取下时还要使胶加热熔化。如果把要雕刻的工件粘上木座有困难,就要往工件上涂一些芥未油。
雕刻工艺过程中要使用各种规格的錾子。
有三种雕刻方法:
种是在平面的基底上的浅刻。用轻锤和小巧的錾子雕刻而成。
第二种是浮雕法或称浮刻法。雕刻时先在金属工件的表面轻轻打出轮廓线,这样就在工件的里面也相应地凸出一条凸痕线;再用锤子从凸痕线标示的区域从里向外敲打,工件表面就出现了浮雕效果。最后用锤子和錾子把凸出的浮雕部分按工件表面原有的轮廓线仔细地雕刻錾锤一遍。
第三种方法是将浮雕法和沿着图案轮廓线钻孔打眼法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雕刻法,藏文称“仲玛”或“色玛”。
这种打眼雕刻法要严格按照图案尺寸进行雕刻,敲击过重会使金属片断裂。
镀金工艺
镀金用的金称为“热金”,绘画颜料用的金称“冷金”。热金”与“冷金”的制取方法相同。制取“热金”时,先将金块熔化,然后碾展成纸一样薄的金片,将金片切成金丝,里面掺上水银,所掺水银的量等于金丝量的四倍。还要往切碎的金丝里放上一些碎玻璃渣。最后,往以上由金丝、水银、碎玻璃等组成的混合物中掺入一定量的水倒入研钵里研磨成粉未,最终研成稀泥样白色的稠液为止。
在开始镀金之前,需要对被镀件表面进行彻底地清洗。一些大的金属雕铸像或庙宇的金顶等要用粗糙的湿牦牛尾或细沙碎石进行擦拭,较小的金属雕刻佛像或艺术品要用青铅丝刷刷洗干净。将被镀件表面清洗干净之后,要往被镀件表面涂上一层水银,涂水银时要极为小心,用青铜匙舀上一点点慢慢涂上去,将被镀件需要镀金的地方全涂上水银(实际上指混有金粉的水银)。当水银干透之后,用猪鬃刷将水银面刷一遍,如果水银没有粘牢,烧化的液状金就粘不上镀件,也就达不到镀金的目的。此后,将涂好水银和金粉调液的镀件放到中火上烘烤,烘烤过程中要不断地翻转镀件。以便镀金均匀。翻转时用布块衬手防烫。在烘烤过程中还要用一把钢丝刷刷拭镀件表面,一直刷到被镀部分色由白变成金黄时为止。
以上镀金工序完成之后,要将新镀的工件表面用一根长的金属棒将镀件表面打光。 假如只给工件的雕刻部分镀金,或者只给工艺品的边缘镀金,也就是说,只镀一件工件的某个部分,那么,不镀金的地方要填上一层很厚的黄色颜料(藏语称“阿巴色丹”)、这样可以防止水银侵蚀金属表面。如果“阿巴色丹”颜料涂得太,水银就可能渗到镀件表面,使镀件表面变花。?
在镀金过程中,工艺师及其助手的嘴和鼻孔都要用纱布罩住,并应少饮些酒。否则,水银蒸气可以使人头痛、味觉减退,或引起旧病复发。
上 红
除了给金属工艺品镀金之外,对已镀金或纯金的工艺品来说还有另一道工序,这就是上红。上红可以使工艺品的金色更加鲜艳夺目;上红还可以使原有的金色趋向暖色,显得富丽堂皇。?
上红时,将镀过金的工件重新加热,然后将其没入一种用树皮制成的溶液中;或将镀过金的工件放到“电水”中效果会更好。对那些由纯金制成的工艺品来说,采取下述的方法,将会使金色更红亮。
首先,用特殊白盐清理金工艺品的内、外面,然后将其放至火中烧热,趁热将工件放入由“普贡”浆果、酸杏汁液配成的溶液中煮沸。当白盐将工件上的污垢粘结下来,金色可见时就可以停火。接下来的工序是具体上红。上红之前,先用黑士矾加水烧沸,配成混合液盛在盘中。再往盘中放入两块黄铜,一块银,然后把纯金工件没入溶液后烧沸。当纯金工件的颜色变暗(比其本色暗一些)时,可将纯金工件和铜块、银块捞出。最后,将混合液过滤,去除渣滓,然后再加点白盐放到强火上烧开,再将纯金工件、铜块和银块浸入。工艺师一面搅动,一面观察工件的颜色。当工件达到工艺师所要求的金色时将其捞出。如煮沸时间过长,色泽会变暗。
??? 黄金提纯工艺
黄金提纯指从合金中提取、分离黄金,方法如下:先将合金溶化,然后碾展成纸一样薄的合金片。准备一个上盖严实的四方陶钵,在钵底放上沙子,将合金薄片放到沙子上。
接下去是配制用五种盐组成的混合粉,然后将合金片用混合粉盖严。盖上陶钵盖并用铁丝将整个陶钵扎紧。准备一个铁炉子,下面生起旺柴火,将陶钵置于火上烧六天六夜。到了时间后,打开陶钵,可见只有金子留在了沙层之间,其他的合金都被沙子吸附,从而得到一个充满网眼的纯金片。